兒童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也稱侵犯行為,是指個體有意傷害他人身體與精神、且不為社會規范所許可的行為。
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侵犯,即利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二是言語攻擊,如通過譏笑、諷刺、誹謗、謾罵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欺侮。兒童的攻擊行為容易造成人際沖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阻礙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的順利形成。
- 目錄
-
1.兒童攻擊行為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兒童攻擊行為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兒童攻擊行為有哪些典型癥狀
4.兒童攻擊行為應該如何預防
5.兒童攻擊行為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兒童攻擊行為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兒童攻擊行為的常規方法
1.兒童攻擊行為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兒童攻擊行為的病因有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現在的研究表明,除了這兩大因素外,幼兒自身的認知也會影響到幼兒的攻擊性,并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下面就從各個方面詳細加以論述。
一、家庭的影響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每個家庭通過各自的價值標準塑造著孩子的行為,家庭常被認為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有影響的動因,所以作為幼兒社會化重要內容的攻擊性行為也是與家庭的作用密切相關的。
1、父母的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指的是父母對待孩子比較穩定的教養觀念和已經習慣了的教育行為,教養方式大致來說分為三種:民主型、放任型、強制型,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不同的子女,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具有健全的個性和良好的行為方式,很少有行為問題。采取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由于采取忽視的態度,當孩子偶爾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長了幼兒攻擊行為的進一步發展。強制型的父母對孩子嚴格實施規則,孩子的行為一旦不符合規則,父母就會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和不親切,他們很少考慮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對孩子經常的拒絕和排斥會引發兒童的挫折感,導致兒童的攻擊行為,他們或者攻擊父母或者攻擊同伴,以便發泄心中長期積郁的不滿。強制型的父母經常使用懲罰,不恰當的懲罰模式不但不能抑制有害的、不良的敵意行為,而只能加速這些兒童的不良行為。
2、家庭氛圍
一個經常爭吵、挑剔、不和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父母之間的沖突關系到孩子的攻擊性和犯罪行為,如果子女經常目睹父親打母親,這個孩子有可能模仿這一行為,轉而去攻擊別人。離異家庭的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顯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兒童,容易表現出自卑、怯懦、冷漠等性格缺陷,并且具有不良的社會行為,如與同伴打架、攻擊欲望特別強烈等,這部分孩子之所以具有攻擊性,一方面與模仿父母之間的攻擊行為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幼兒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二、幼兒園的影響
幼兒園是幼兒接觸適應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教師和同伴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幼兒的攻擊行為也是與幼兒園里各種因素的影響分不開的。
1、教師的影響
在幼兒園里,每個孩子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對每個幼兒的評價應該是積極公正的,當一個教師把幼兒評為“差孩子”時,她更多的是去批評這些孩子而不是表揚他們,這樣便挫傷了“差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差孩子”處于失敗和困境中,不斷的遭受挫折有可能引起幼兒的攻擊行為。有的教師對待攻擊性的幼兒較多的運用懲罰,過多的懲罰會引起幼兒的逆反心理,從而進一步加強他的攻擊性。
2、同伴的影響
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在同伴之間,幼兒通過模仿同伴來學會一種行為模式,當一個幼兒通過攻擊別人達到了某種目的時,其他的幼兒看到這種行為帶來的“好處”,也會去模仿這種行為,同伴榜樣的作用是引發幼兒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如果一個幼兒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較低,經常遭受其他幼兒的嘲弄和奚落,他就有可能進行報復性的攻擊,但如果一個幼兒位于同伴之首,他有可能自恃自身的強大去攻擊別人。
3、幼兒園的物質條件方面
爭奪物品和空間是幼兒攻擊行為最主要的起因,所以當幼兒園玩具數量不充足,活動場地狹小時,幼兒就會為擁有某個玩具、某塊場地而進行爭奪,必然也就會發生攻擊行為。
三、幼兒自身的因素
在以前的研究中忽視了認知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認知在幼兒的攻擊行為中起著重要的中介和調節作用,幼兒對傷害情境中他人意圖的知覺和歸因決定著幼兒是否發動實施攻擊行為。在面對一個意圖不明的消極結果時,攻擊性幼兒容易把它歸因為同伴出于敵意造成的,于是便對同伴實施侵略,非攻擊性幼兒在面對這樣一個情境時,往往歸因于同伴無意造成的,也就不會產生攻擊行為,攻擊性的幼兒在對事件線索的利用上存在著一種偏見,即使對無意的行為也往往歸因為有意的,攻擊性的幼兒存在著認知上的偏見。
幼兒的攻擊行為與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幼兒的自我意識增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他們容易發動侵犯行為,另外,在心理發展水平上,幼兒正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去攻擊別人,但不能考慮到別人為此遭受到的痛苦。
四、大眾傳媒的影響
隨著電視的普及,看電視已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現在電視節目的質量令人擔憂,暴力鏡頭屢見不鮮。研究已經證實,觀察電視上的攻擊性榜樣能增加幼兒的攻擊行為,過多的電視暴力影響到兒童的態度,他們將暴力行為看作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于是幼兒便會模仿電視中的暴力行為而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孩子的分辨能力低,也使他們把暴力行為當成勇敢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就引發了幼兒的攻擊行為。
五、生物因素
嬰兒的氣質是各不相同的,托馬斯等人在對嬰兒進行大量追蹤的基礎上,將嬰兒的氣質劃分為三種: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困難型嬰兒時常大哭大鬧,發脾氣,適應型差,父母難以安撫他們,這種氣質類型的嬰兒在以后的年齡中更易發展成為攻擊性行為模式。這是因為困難型幼兒所具有的特點使撫養者在教養過程中往往失去耐心,父母常用規則、要求、懲罰等強制手段來撫養嬰兒,父母的這種撫養方式又導致嬰兒形成急躁、易怒、反抗等特征,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欲,與其說是“困難型”氣質類型導致攻擊行為,還不如說是母嬰之間的相互作用更易使幼兒形成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的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有某些腦功能的差異,實驗研究表明,攻擊行為的兒童大腦左右半球一些功能的發育存在著某些非均衡現象,這種半球功能失衡的發展,影響大腦協同信息、做出正確決策的整合能力,導致認知的偏差,認知的偏差會產生某些不良行為,如攻擊行為,前面已論述過,攻擊性幼兒在意圖不明的傷害情境中,因為有認知的偏差,往往把同伴的無意傷害歸因于故意的傷害。
以上五個因素是影響幼兒攻擊性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中有些起直接作用,有些起間接作用,根據這些因素,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矯治攻擊行為的一些措施。
2.兒童攻擊行為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在別人受到傷害時,他們沒有感到羞愧和不安。兒童的攻擊行為容易造成人際沖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阻礙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的順利形成,對兒童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有可能誘發暴力犯罪。
3.兒童攻擊行為有哪些典型癥狀
兒童的攻擊行為有兩種臨床表現形式:一種是工具性侵犯,即兒童渴望得到一種物體、權力或空間,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們推、喊或者攻擊擋路的人;一種是敵意性侵犯,它意味著傷害另一個人,如打、踢,或威脅別人去痛打一個同伴。
4.兒童攻擊行為應該如何預防
對兒童攻擊行為的預防,家長應該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1、家長必須注意自身修養,不要因自己對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
2、夫妻之間要避免爭吵打罵,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3、對孩子教育要求要一致,既不可打罵也不可溺愛。
5.兒童攻擊行為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 ? 兒童攻擊行為的病因有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兒童攻擊行為是精神類疾病,一般需要觀察兒童的行為和思想,需要做精神類的檢查。
6.兒童攻擊行為病人的飲食宜忌
鐵對行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缺鐵會引起不安、興奮和破壞性行為,嚴重時會損害常規教學程序和學習能力,所以建議兒童應多食用富含鐵元素的食物。
體內缺鎂、鋅等微量元素的兒童易患面色蒼白、全身無力、反應遲鈍、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情緒煩躁及智力下降等癥狀。
兒童對鉛的反應特別敏感,即使少量的鉛中毒也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和定向力。
大量進食含鉀基水楊酸鹽較多的食物,如西紅柿等,會使兒童患“多動癥”。
此外,過多地進食天然調味劑以及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劑等也會使一部分敏感兒童出現行為問題。
7.西醫治療兒童攻擊行為的常規方法
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這種家庭的創設關鍵在于父母,首先,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不要為一點小事而發生激烈的沖突,尤其是面對孩子時,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擊、指責。其次,父母要采取合理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既不能實行高壓控制,也不能過度縱容溺愛,父母一定要先愛和尊重孩子,然后再去嚴格要求他們,尤其當孩子受到別的孩子欺負時,家長不要向孩子灌輸“以牙還牙”的報復思想,比如有的家長會對受了欺負的孩子說:“他打你,你也打他“,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以為報復性的攻擊別人是合理的,這對孩子來說有百害而無一益。
1、教師要關心每一個孩子,為幼兒創設溫暖的集體
幼兒教師要真誠的去愛每一個孩子,不能因為有些孩子調皮或長相難看而成為老師眼中的“差孩子”,就動則批評、呵斥,這些孩子會因得不到老師的愛而孤獨、自卑,于是便對周圍不滿,隨之也就產生一些不良行為,如攻擊行為,所以教師要關心、尊重每一個幼兒,合理評價每個孩子。
教師還要創設一個溫暖的幼兒集體,教育孩子關心、愛護別人,當幼兒出現攻擊行為時,合理的制止、教育,減少攻擊行為的誘因。
2、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要恰當的進行懲罰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如果成人不制止和批評,就會強化孩子的攻擊行為,所以有必要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實施懲罰。這種懲罰必須是在說理的基礎上進行,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懲罰他,懲罰不能使用暴力手段,如打、罵,教師和家長可以采用“冷處理”的懲罰方式,即在一段時間里,不去理睬幼兒,故意冷落他,讓孩子認識到如果做錯了事,所有的人都不會喜歡他,也就是給幼兒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懲罰還可以采取另外一些方式,如不讓孩子玩喜歡的玩具,不帶孩子去他喜歡的地方玩,這種懲罰對孩子較有效,但懲罰不能使用得過于頻繁,每次持續的時間要適可而止,當孩子有悔意時,成人要及時撤去對孩子的懲罰。
3、鼓勵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做出合作、分享等親社會行為時,成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可以使孩子在面對一個有可能引起攻擊行為的環境中,如:缺少玩具、游戲場地狹小時而自覺做出一些利他行為,從而避免攻擊行為的發生。許多研究的實踐已證明,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可以有效減少幼兒攻擊行為的發生。
4、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對他人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和反應,是一種重復的社會性情感能力。幼兒相對于青年和成人來說,當被攻擊者有痛苦表現時,很難停止他們的攻擊行為,這是因為幼兒還缺乏移情能力。幼兒在攻擊別的幼兒時,他不能體會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也不會產生羞愧和內疚感。所以,成人可以通過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來減少攻擊行為,當幼兒出現攻擊行為時,要讓幼兒認識到他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并啟發孩子:如果你被別人打了,你疼不疼?幼兒了解了他所造成的后果后,會產生內疚感,這種內疚感會使幼兒在以后的場合中,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5、為幼兒提供解決沖突的榜樣
當幼兒面臨沖突時,因缺乏解決沖突的恰當策略而很難自己緩解,成人可以訓練幼兒利用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合作讓幼兒自己解決沖突,也可由成人的勸解來消除幼兒之間的沖突。當幼兒在沖突情境中自覺地利用親社會行為解決了沖突時,教師和父母一定要及時的加以表揚,強化這一行為,一方面,能使幼兒繼續采用這種方式解決沖突,減少攻擊行為,另一方面,又為其他幼兒樹立了解決沖突的榜樣,當其他幼兒在面臨類似情境時,能按老師認可的榜樣行為來解決沖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訓練法可以有效地減少幼兒的攻擊行為。
6、提高幼兒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力
具有攻擊性的幼兒在同伴間的社交地位較低,不易為同伴所接納,攻擊性的幼兒在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如參與同伴的游戲,因所采用的策略不恰當而遭受同伴的拒絕,同伴的拒絕會引發攻擊性幼兒的攻擊行為來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家長和教師要教給幼兒一些社交方法并鼓勵幼兒與同伴交往,通過提高幼兒的社交技能來減少攻擊行為。如當玩具數量不多時,可以讓幼兒采取“你先玩,我后玩”的方式,從而博得同伴的好感;當幼兒有好玩的玩具時,讓幼兒與別人一道分享;當同伴有困難時教育幼兒要積極主動的去幫助同伴,以獲得同伴的信任;當幼兒想參加同伴的游戲時,幼兒要學會采用禮貌的請求用語“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攻擊性幼兒社交技能提高后,能融入于同伴群體之中,同伴廣泛的接納能減少幼兒的攻擊性。
教師要善于發現攻擊性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當他們有好的舉動時,要及時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他們,從而提高攻擊性幼兒在同伴中的地位。攻擊性幼兒社交地位的提高使幼兒不易遭到同伴的拒絕,也就有效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許多攻擊行為的發生是由于幼兒在傷害情境中自我控制能力較低,一受委屈便去攻擊別人,所以家長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幼兒的自我控制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當幼兒受到委屈和挫折時家長不要過度同情他們,可以采用漠視的態度,讓孩子自己去消除委屈,增進他們的抗挫能力。
7、指導幼兒正確看電視
許多研究和實踐已證明,電視中的暴力行為可以引發幼兒的攻擊行為,所以家長一定要指導幼兒正確的看電視。首先,家長要為孩子選擇節目內容,要讓孩子多看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節目,對于孩子愛看的卡通片,家長也應注意其質量,因為目前一些進口卡通片充斥著暴力、******等內容。第二、家長要抽出時間陪著孩子看電視,與孩子一起討論電視節目中暴露的問題,引導他們分清是非、美丑、善惡,使他們知道應該學習哪些行為,哪些行為不該模仿,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仍在電視機前就不管不問,孩子分辯是非能力較差,他們會把電視上的暴力行為當作勇敢的行為而加以模仿。第三、家長還要為孩子提供一些兒童書籍、樂器及其它兒童娛樂用品,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也就能避免電視中的暴力行為,并且兒童書籍可以凈化兒童的心靈,起到電視不可比擬的作用。
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玩具時也應少買帶有攻擊性的的玩具,如槍、刀,孩子常利用這樣的玩具模仿攻擊行為。
綜上所述,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幼兒身上較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它對幼兒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幼兒的攻擊行為,努力消除影響幼兒攻擊性的各種因素,為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